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滚动 >正文
“物感城市+人感城市”,智慧城市治理新风向_精彩看点

2023-06-19 09:25:43     来源 : 北京日报


(资料图)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长聘教授孟天广等在《江苏社会科学》撰文指出,随着全球超过半数的人口聚集于城市空间,城市已成为人类生活的主要场域。长期以来,国外智慧城市治理主要以数字技术为驱动来感知城市客观世界和物理空间,形成了“物感城市”模式。但该模式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目的性,难以感知城市空间的主观世界和社会系统。与之相对的是,我国逐渐实践出以感知和回应市民诉求为核心的“人感城市”模式。该模式以技术赋权与技术赋能为作用机制,以市民诉求为传感器,以扁平化结构驱动多主体协同治理,进而提升城市民意识别、风险研判、协商议事、科学决策和施策评估五方面的能力。

新华社资料图 图文无关

物感城市和人感城市都试图通过数字技术汇聚和分析城市空间内要素来感知、理解和优化城市运行,但二者存在五个方面的明显差异。在驱动来源方面,物感城市立足于有关物的数据,即物感数据;而人感城市更强调有关人的数据,即人感数据。在感知范畴方面,物感城市擅长于感知城市运行的客观空间和物理系统,而人感城市则对主观空间和社会系统具有更强的理解能力。在参与主体方面,物感城市的建设和运营主要依靠政府和科技企业;而人感城市则需要政府、科技企业、公众和社会组织的协同,其中后两者作为社会主体的代表体现了人感城市强调技术赋权社会的特征。在治理结构方面,物感城市主要采用中心化、串联式的治理模式,而人感城市则转向扁平化、并联式的治理模式。在优先目标方面,物感城市聚焦城市整体性,旨在提高城市运行的效率和绩效,而人感城市则重视人在城市治理中的主体性和目的性。

概言之,人感城市模式的逻辑起点是人本主义,其机制在于技术赋权驱动城市治理的理念转变、制度变革和机制创新,进而构建超越“物感城市”的智能化城市治理模式。进入数字时代,我国智慧城市治理应走向“物感城市+人感城市”的发展路径,既要感知城市的物理空间,也要理解城市的社会系统,二者融合才能充分理解城市空间的复杂性和多维性,针对城市复杂问题形成解决方案。(悦琪 辑)

(原标题:走向“物感城市+人感城市”)

来源:北京日报

流程编辑:U016

标签:

X 关闭

行业要闻
土巴兔公司持续盈利能力存疑 毛利率超90%比肩茅台净利率仅10%

土巴兔公司持续盈利能力存疑 毛利率超90%比肩茅台净利率仅10%

6月底前河南省实现“场所码”全覆盖 升级后的“场所码”有啥功能

6月底前河南省实现“场所码”全覆盖 升级后的“场所码”有啥功能

公安部推行新车上牌新规 便利群众快捷上牌

公安部推行新车上牌新规 便利群众快捷上牌

北京市经信局公布今年第三批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

北京市经信局公布今年第三批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

“520”迎婚姻登记高峰!深圳市民政局:高峰日扎堆登记可能影响体验感

“520”迎婚姻登记高峰!深圳市民政局:高峰日扎堆登记可能影响体验感

北京市东城区41条措施落地 2790家中小微企业享受政策支持

北京市东城区41条措施落地 2790家中小微企业享受政策支持

地球上最幸福的人!56岁非洲建筑师获普利兹克建筑奖

地球上最幸福的人!56岁非洲建筑师获普利兹克建筑奖

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发生4.1级地震 震源深度21千米

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发生4.1级地震 震源深度21千米

从东北到西北 他在“军垦第一城”规划着城建未来

从东北到西北 他在“军垦第一城”规划着城建未来

西藏米林“家庭农场”:引领种植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西藏米林“家庭农场”:引领种植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